玉靈「膏」之迷2
我們的製作方式
因應最近的「膏之迷」,我們認真上網查看了一些資料。
原著【隨息居飲】其實沒有太多敘述,內容如下:
「玉靈膏一名代參膏。自剝好龍眼,盛竹筒式瓷碗內,每肉一兩,入白洋糖一錢,素體多火者,再入西洋參片,如糖之數。碗口冪以絲綿一層,日日於飯鍋上蒸之,蒸到百次。凡衰羸、老弱,別無痰火,便滑之病者,每以開水瀹服一匙,大補氣血,力勝參芪。產婦臨盆服之,尤妙。」
順道附上桂圓敘述:「龍眼一名桂圓,俗呼圓眼。甘溫。補心氣,安志定神;益脾陰,滋營充液。果中聖品,老弱宜之。以核小、肉厚、味純甘者良。然不易化,宜煎汁飲。外感未清、內有鬱火、飲停氣滯、脹滿不飢諸候均忌。」
原著連西洋蔘都沒有註明要磨粉,想當然爾,清代要將西洋蔘「磨細成粉」並非易事,當然 與時俱進,現在藥行都提供磨粉服務了,我們自然樂於順應。
「細碎均勻混合」無關是非,只論優缺。
西洋蔘磨粉如果弊大於利,藥行就不會提供這項服務,以此佐輔,我們從善如流。
桂圓則參考果醬。許多果醬製法頂多將果肉切成小塊加水與糖直火攪拌,煮透收汁,趁熱裝瓶倒置,類真空,易於保存。未曾見過為了讓果醬質地更加柔細,而在起鍋後再加以攪拌。
而坊間諸多桂圓茶飲,亦未曾聽聞建議/要求將桂圓切更細碎,使其更加易於「成分釋出」。在初始製作時,我們也曾經想過將桂圓打碎,但如此一來勢必需要加水輔助,而「水」此一食材從未出現在原著裡,我們便捨棄了這個做法,並從此不針對此點加以著墨。
【日日於飯鍋上蒸之】這是為什麼我們使用米湯蒸製的原因,使用越光米則是參照太極米漿粥的思維。
至於【蒸到百次】換算成現代蒸製50個小時,則是參考眾多中醫前輩們做法心得後的結論。
為什麼原著建議【日日於飯鍋上蒸之】?
一來省事便利,二來節約。
不使用額外能源,善用日常生活細節,這確實才是「隨息居飲」的精神所在,不是嗎?
誰家有空日日勻出時間專顧爐火,額外使用白米蒸製?除了現代我們以此販售不得不為之外。想從前,我也是利用每天下班後煮飯將其一同放於電鍋中蒸煮,辛苦的是,一個多月才勉強完成一鍋,還沒開吃就急忙開始做下一鍋,以免「斷糧」(笑)。
一來省事便利,二來節約。
不使用額外能源,善用日常生活細節,這確實才是「隨息居飲」的精神所在,不是嗎?
誰家有空日日勻出時間專顧爐火,額外使用白米蒸製?除了現代我們以此販售不得不為之外。想從前,我也是利用每天下班後煮飯將其一同放於電鍋中蒸煮,辛苦的是,一個多月才勉強完成一鍋,還沒開吃就急忙開始做下一鍋,以免「斷糧」(笑)。
至於「蒸製期間不開蓋」,則是因為沒有人會在煮飯中途打開蓋子吧?!
所以中途開蓋這個念頭從來沒有出現在我腦袋裡。
所以中途開蓋這個念頭從來沒有出現在我腦袋裡。
我想的是如何保持「中途不開蓋」。
很簡單:外鍋大且深、足夠水、鍋蓋盡量密封減少水分揮發。
很簡單:外鍋大且深、足夠水、鍋蓋盡量密封減少水分揮發。
至於怎樣可以不查看水量、確保米湯不乾焦?
則是經驗累積、加以精進自己的製作功夫。善用五覺去觀察想像鍋中情景,
多次測試下來,已能確保不開蓋仍能保持鍋內米湯充足、狀態良善。
則是經驗累積、加以精進自己的製作功夫。善用五覺去觀察想像鍋中情景,
多次測試下來,已能確保不開蓋仍能保持鍋內米湯充足、狀態良善。
說來好笑,我還曾經突發奇想,在蒸製過程中加以「助唸」,輔以心經也許能讓玉靈膏更美味(?)
後來覺得這個做法有點過於執著了,加上完成後的玉靈膏吃起來也沒什麼特別之處,就也不再堅持(笑)。
後來覺得這個做法有點過於執著了,加上完成後的玉靈膏吃起來也沒什麼特別之處,就也不再堅持(笑)。
不過我還是盡量保持製作玉靈膏的過程心境平和、不急不躁,
如果累了或中途有事打擾,寧可暫停也不勉強為之,這點小小心意,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到的。
如果累了或中途有事打擾,寧可暫停也不勉強為之,這點小小心意,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到的。
在查詢相關資料時,我們也看到有人使用養生壺做玉靈膏,當下的感覺是「哇~好方便!」
但再細思,養生壺的熱度流失非常快,和「電鍋煮飯」的溫度壓力應該是無法相比的吧?!
但再細思,養生壺的熱度流失非常快,和「電鍋煮飯」的溫度壓力應該是無法相比的吧?!
有的時候,多數時候… 我們盡量尊重原方的思路作法、佐以現代思維資訊、參照從前今日差異,
再經過試做試吃,觀察感受體感,終有我們現今的結論。
再經過試做試吃,觀察感受體感,終有我們現今的結論。
未來,是否會改變?
不知,隨順~
不知,隨順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