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靈「膏」之迷1


最近常有人問這類問題….
「玉靈膏不是膏嗎?為什麼看起來還是一顆顆的龍眼肉?」
「為什麼蒸了150個小時以後,桂圓還是桂圓?吃起來跟50個小時沒有差別?」

說實話我們沒想過這類的問題ㄟ (蝦米?)

從第一次自己動手做玉靈膏,就沒有想過這類問題,我只是傻傻的蒸足時間→試吃→觀察身體的感覺,因為感覺蠻好,所以繼續做、繼續吃,就這麼簡單而已。

但是最近有人詢問了相關的問題,甚至有人因此給了負面評價,所以讓我們好好地來討論一下玉靈膏的「長相問題」吧。

首先,有人為了所謂的「混合均勻」,加水用機器打碎桂圓。
這個做法我們並不認同,一來稀釋了濃度,二則增加了污染的風險,三來說說「混合均勻」,如果以吃進嘴裡的份量來看,不可能一整口完全都沒有混合到丁點西洋蔘吧?!所以打碎混合均勻是必要的嗎?

再則,也有人在蒸製過程中利用多次或持續的攪拌方式,將桂圓化勻(不是融化,而是讓桂圓經由攪拌方式分散成更小體積)。
是的,這樣的方式確實讓玉靈膏看起來更像「膏」了,但是意義在哪裡?當然,也有人說這樣能讓桂圓蒸製得更「透」…
但試問,在蒸食物、煲湯時 (舉例做滴雞精應該更好理解),您們會常常去開蓋攪拌嗎?大家會嗤之以鼻吧?因為那樣會讓蒸汽流失、溫度瞬間降低,浪費火力不說,還得拉長蒸煮的時間…沒人會做這樣費工的事。
所以容我們問問:有人會因為中途不停掀蓋攪拌而增加蒸製玉靈膏的時數嗎?又要如何計算這樣做法的落差值呢?如果無法估算,這個作法值得嗎?

又有人說我們的玉靈膏顏色不夠「深」,一看就知道蒸製的時間不足。
呃…… 我知道大家多數是吃過桂圓的,但一般來說一次只會買一盒桂圓,就算多幾盒,也不太會在不同店家或是購買不同年份品質的桂圓吧?!
所以您們可能沒有注意過,不同年度、不同製程、不同產地、不同存放方式,其實桂圓的顏色和氣味都是不同的,甚至落差很大!所以能用「目測」判斷蒸製時間長短,說實話,我們也是很佩服的。

然後關於桂圓「融化成膏」這件事……
我們認真地找過很多資料,沒有看到有相關的資訊,所以對於「長時間蒸煮桂圓會讓桂圓完全融化」這件事,我們是存疑的。
存疑的原因一,查不到桂圓是否能夠「融化」;
二、找不到相關資訊不代表沒有,可能只是沒人這樣做過,或是我們不知道。

至於「為什麼經過150個小時蒸製桂圓沒有更軟爛?」
其中一個答案上面已經提到。另一個答案是,我們沒有加水蒸製,為了避免過多的水氣進入而稀釋濃度,我們會在玉靈膏的上面加蓋一張烘焙紙,如此可以讓玉靈膏既能接觸到米氣、又能避免水分進入過多。
在這樣的過程中,桂圓並不是浸泡在水裡,究竟口感應該是更軟爛還是更紮實… 其實並不好說。

最後…也是最重要的一點,玉靈膏是清代的食補方,而在清代,「膏」的定義為何?我們不是那個時代的人,不知道確切答案。但試想,在那個年代,各方面的條件和工具都不如現代的情況下,要做成大家認為的「膏」,容易嗎?

王孟英醫師之所以將其命名為「玉靈膏」,究竟是取其外形?抑或是因其製程而易取其名呢?我們不知。


*********

我們一直都尊重所有的說法,這個世界眾說紛紜,我們不敢自尊托大,以為我們所知的便是絕對正確或是不可動搖。
我們唯一知道的就是:「我們並非無所不知」。

所以對於很多的說法、質疑、批評,甚至負評謾罵,我們都虛心受教,不曾放上檯面來。
即使是以上此文,亦僅提供給大家參考、思考之用,我們依然不敢自稱為「正確」。我們只知道我們做出來的玉靈膏就長這樣子。

惟願大家想想一件事:「吃玉靈膏的初心是什麼?」

常說「人不可貌相」,那……物可以貌相嗎?不論玉靈膏的效果和食後體感,而著重於一「膏」字,又是否顛倒了呢?